近日收到一套别致的鲁迅作品集,一套十八册的精装《鲁迅自评版作品集》,由资深鲁迅研究者、我大学时的现代文学老师刘增人先生编,济南出版社出版。
当我一本一本地拆开这套书的外包装,一本一本地拜读或重读鲁迅先生对自己作品的“自评”时,总是不断想起他在《写在〈坟〉后面》中说过的那句名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我不是鲁迅先生的研究者,但几十年来的现代文学课堂教学总会不断地重温鲁迅的作品,也总会不断由他对自己的“自评”而加深对他的印象,这个关于鲁迅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就包括他对自己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对!是自我解剖而不是自我欣赏、自我标榜,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自评”的突出特点吧?
当然,自我解剖虽然不是自我欣赏和自我标榜,但显然也不等同于一般性的浮泛的自谦或自我检讨,解剖是一种理性精神驾驭下的自我认知,既包括意识到的个人人格与写作的特点、风格,也包括有意识的自我反省或反思,其意义远高于一般性的道德反省,而是更具现代性的对自我人格、自我个性、自我写作优长与弱点的理性审视。
这是我在原先印象的基础上,集中阅读这套《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时对鲁迅“自评”产生的升级版印象,如果说这个印象较之原先印象的零碎与肤浅有了些许提升,显然与《鲁迅自评版作品集》将鲁迅对自己作品的“自评”文字集中展示给我、使我有了聚焦之感有关。
展开剩余65%鲁迅会通过个人作品集的序跋“自评”,也会在其他文章中“自评”,研究、阅读鲁迅很自然地会留意甚至刻意搜罗这些“自评”性的文字,而鲁迅“自评”的文字既多又散,这就给鲁迅作品的研究者、阅读者增加了困难,正是在这里,《鲁迅自评版作品集》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套书包含了鲁迅先生自编作品单行本18册,拿散文集《朝花夕拾》来说,除单行本正文外,就辑录了有关该集作品的6题共31则自评文字。再如《故事新编》,辑录了正文之外6题28则自评文字。这些文字或长或短,或提供写作背景,或表达个人创作心境,或阐释作品涵义,与正文相得益彰,是正确理解正文所不能忽略的参考文献。故而从深度认识、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角度,可以说这套“自评版”鲁迅作品集有着工具书的功能,是鲁迅研究者和鲁迅作品读者十分得力的助手。《编纂缘起》里说:鲁迅对自己文学创作的评价与反顾,“其中有鲁迅对自我创作历程或欣喜或悲悯的回顾,有对同行挚友的感戴与敬仰,有对时代背景的真知灼见与深情缕述,有对文坛宵小的嘲讽,有对‘党国’检察官卑劣手法与心态的揭露……”《出版说明》中也表示:“鲁迅自评的内容,为读者深入研究鲁迅的写作心境、文学思想、创作状态等提供了关键线索,能帮助读者探究其在不同时期受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影响而产生的创作转变。”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很中肯的。
工具书之外,自评版的印行,也增加了一种鲁迅作品集的新版本。我最早购买鲁迅作品单行本是在1977年,新华书店处理的70年代无注释的《野草》与《朝花夕拾》,前者五分钱,后者一毛五,虽然没有注释,但印得很大气,扉页还有精美的原版书影。若干年后,我也买过重版的民国版《鲁迅全集》和《鲁迅自选集》,还买过另外一种设计很新颖的《呐喊》单行本,对不同版本的关注,常常并不着眼于使用,而仅仅出于喜欢或审美。《鲁迅自评版作品集》以精装本形式推出,其文字编排、版式设计都比较用心,不失为一套鲁迅作品集的新藏品。
在我翻读这套书时,常常回想起四十几年前在大学课堂上听刘增人老师讲鲁迅和鲁迅杂文的情景,鲁迅的笔名和每部杂文集的书名各有含义,这些正是当年在课堂上听刘老师讲到的,至今还记得刘老师讲到“宴之敖者”这个笔名含义时同学们会心的笑声!而今日之《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四十几年前刘老师和书新先生所编《鲁迅生平自述辑要》一书的呼应呢?近鲁迅四十余年而一以贯之,不亦乐乎!
《鲁迅自评版作品集》,鲁迅著,刘增人编纂,济南出版社2025年3月第一版
发布于:上海市配资天眼-配资天眼官网-中国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是什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