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年,中产阶层的变化之快,令我难以想象。
几年前,月入过万、有房有车、孩子读书顺利,日子过得不富裕但还体面。现在再见他们,失业、降薪、转行。
在嘉定一个人才市场,一位来自某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面试行政岗位时情绪失控。她说失业半年了,每天投几十份简历。
她不是个例,那天那个行政岗位,收了400多份简历,竞争激烈,让人窒息。
一位文员,原来在机械厂做行政,厂子裁员后失业。现在在嘉定一家小公司上班,月薪比三年前低了2000元。
她说:“能有社保、双休、离家不远,我已经谢天谢地了。”
另一位会计专业毕业,考了初级证书。去代账公司面试,被拒,对方要求三年以上出口退税经验。
他翻看社区推荐岗位,有8个明确写着“30岁以下优先”,而他已经31岁。才31岁啊?!
一家科技公司HR跟我说,她们招前台,却收到大量互联网大厂人的简历,甚至有人曾年薪三十万。大厂背景也不吃香了。
这种“降维打击”,让普通岗位的竞争彻底失衡了,HR说:“我筛简历,就像在菜市场挑菜叶,全是高学历高经验。”
数据显示,2024年求职者平均接受降薪幅度达27%,而2021年为13%。
在安亭的人才市场,一位曾在某车企做质检的男子,在应聘超市理货员。他说“现在不是找工作,是找个活路”。
他曾月薪1.5万,现在只希望能拿到5000元。
02
我能感觉到,岗位总量,是在明显减少,上海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嘉定区文职类岗位,比去年同期减少18%。
在某些行业,招聘系统默认筛除35岁以上人群,他们被系统性边缘化,这已不再是秘密。
而且薪资严重下探,有企业借口“市场行情”,在不断地压低用人成本。
我们不能仅仅从个体努力与否,来解释中产的体面崩塌。
其实很多人并未懈怠,他们努力自学、考证、降薪求职,只为维持一个最基本的社会身份。
可现实是,他们的努力换来的不是重返职场,而是长期悬浮在就业市场的边缘地带。
现在的危机,不是短期的失业,而是整个结构性机会的萎缩。
岗位减少、用工标准提高、年龄歧视,加上灵活用工兴起,很多人只能接受没有保障的临时工作。
在上海,也许还有其他地方,我亲眼目睹的,“体面”这个词,正在被重新定义。
它不再是衣着光鲜、稳定收入,而是是否还能有社保、是否还能全职工作、是否还能让家人安心。
这种转变悄无声息,却极其剧烈。
“潜水式”求职成为多数人的应对方式,藏起学历、隐去经历、降低期望。
曾经引以为傲的履历,如今成了阻碍。一个求职者说:“如果简历太好,会让HR担心我不稳定。”
据人社局2024年上半年报告,全国灵活就业人数已突破2亿,占劳动人口的25%以上。
这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动接受。他们中很多人原本有固定单位、有稳定工资、有未来规划。
03
我眼中的中产阶层,就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一旦这一层面大面积动摇,对社会将是深远影响。
一个中年人,从月薪2万,滑落到零收入,再重新接受3000元的工作。
这不是简单的生活质量下降,而是社会身份的剧烈断裂,心理冲击和情绪波动。
还有媒体在宣传,只要努力就能逆转。我听起来,真的是格外讽刺。
在当前就业结构中,努力已经不是决定因素。年龄、行业趋势、企业预算才是!
我见过不少人,他们肯吃苦,能力也强。只是岗位不再需要他们,资本用更便宜的年轻人,甚至AI,替代了他们。
更严重的是,他们知道这一切,却无能为力。
一位在工业区送外卖的老哥说:“我不是不想回车间,是没有厂要我。”
他曾是车间主管,现在骑电驴穿街走巷。他说:“后视镜里偶尔看到穿厂服的年轻人,会有点恍惚。”
体面,并非靠一个人努力就能守住。它建立在一个社会结构相对稳定、职业路径清晰的基础上。
而一旦这个基础坍塌,个人的能力再强,也难以逆风而行。
老实讲,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试图避免煽情。因为这些故事不需要情绪,它们本身就是现实。
真实的数据,真实的对话,已经足够震撼。
最后,我想说一句话:如果你还在稳定工作、还能养家糊口,不是你更优秀,而是你暂时还没有被淘汰出局。
而在这个时代,能“暂时不被淘汰”,已经是一种稀缺的幸运。
配资天眼-配资天眼官网-中国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是什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