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守艺传珍宝 廿载铸心弘汉楚 ——广东汉楚文化创始人吴志标的文化坚守与创新
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如星河浩瀚,文物作为文明的“活化石”,承载 着历史的密码与民族的记忆。从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到宋元书画的文人 意趣,每件文物都是时代精神的切片。然而,近代以来,文物保护与传承曾 一度面临断层危机,直至今日,仍需无数“文化守护人”以心血护持。 广东汉楚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吴志标,正是这样一位行走在历史 与现实之间的传承者。他以家族三代积淀的三万余件藏品为基,以军旅生涯 锻造的家国情怀为魂,在文物鉴定、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的领域中,书写着 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答卷。
承家族之脉传薪火 行奋进之路筑新章
展开剩余95%文化艺术品与文物交流行业,与那些被资本主导的产业截然不同。这是 一个充满工匠精神、考验艺术品鉴能力且具有深厚世家传承特性的领域。其 准入门槛之高,令人望而却步。若没有深厚的品鉴功底、雄厚的财力支撑以 及在业界广泛的知名度,普通人很难在这个行业立足。而品鉴力与财力,仅仅只是踏入这个行业的冰山一角。以此标准衡量,吴志标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以及成长环境,仿佛是为文化 艺术品行业量身定制一般。一方面,是文化艺术品行业成就了吴志标;另一方面,吴志标先生也凭借自身努力, 推动了文化艺术品行业在近二十年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吴志标,出生于广东湛江,祖籍茂名。从吴志标先生的家史族谱中可以了解到,其家族渊源深厚。北宋时 期的重要人物吴廷瑜,年仅四十五岁便考取进士,后投身军旅,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将领,深受朝廷重用,多 次平定叛军,是一位备受嘉奖、廉洁奉公的大臣。吴志标的曾祖父吴瑞初,乃吴廷瑜的二十七代孙,祖父吴伯 蘭为二十八世孙,而吴志标本人则是第三十世孙。拥有皇家血脉的家族,向来人才辈出,无论是人品还是才学, 皆出类拔萃。 湛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 的湛江人。截至 2016 年,湛江境内拥有不可移动文物单位 2065 处,其中国家级 4 处、省级 35 处、市级 113 处;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筑多达 88 处;“非遗”名录 94 项,其中国家级 8 项、省级 34 项、市级 52 项;可 移动文物 13475 件 / 套,实际数量达 45954 件,其中珍贵文物 2271 件 / 套(包括一级文物 31 件 / 套,二级文 物 277 件 / 套,三级文物 1963 件 / 套)。 在如此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品发展环境与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吴志标,自幼便接触到大量关 于文物、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艺术品的知识。他出身收藏世家,从祖辈到父辈,历代传承,吴家凭借家族力量,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品与文物保护事业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历经百年传承,到吴志标这一代时,吴家积累的各类文化艺术瑰宝已多达三万余件,涵盖金石器皿、瓷器书画、文玩精品等 多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艺术世家、收藏世家与品鉴专家世家。 然而,坐拥祖辈和父辈丰厚财富的吴志标,并未坐享其成,更没有 像一些纨绔子弟那样肆意挥霍财富。相反,他在继承两代人艺术收藏的 基础上,积极加强与业内、业外,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学习,不断拓展 自己的“文物收藏圈”与“文物交流朋友圈”。
吴志标与其他从业者相比,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他的 军旅经历。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他的品格与毅力,更坚定了他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热爱,增强了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退伍转业后,吴志 标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艺术品研究以及文物鉴定知识的学习中。事实上,这一过程既是对家业的继承,也是 对初心的重拾。早在幼年时期,吴 志标便跟随家中长辈学习相关知 识。在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探索、 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吴志标始终对 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四处拜访名家,只为汲取更多、更专业的文物 鉴定知识,其中不乏业内知名的文物鉴定大师赵自强先生、中国科学院 考古教授李健民老师等业界泰斗。 吴志标先生严谨的治学、治业态度,体现在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在文化艺术品、文物鉴定领域取得了多个高 级职称。在向“业界大牛”学习的过程中,吴志标先生自己也逐渐成长 为业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吴志标在文化艺术品品鉴与收藏领域所获得的专业资质,每一项都 极具分量。其中包括国家授予的高级艺术品评估师,以及世界文化艺术 人才基金会颁发的“杰出人才奖”等多项专业技能职称及荣誉称号。这 些荣誉,既是对他艺术品鉴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在文物保护工作 中所做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春华秋实,岁月流转。唯有辛勤耕耘,方能收获累累硕果。吴志标 与广东汉楚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从创立之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蓬 勃发展,靠的不仅仅是收藏世家积累的丰富藏品,更离不开吴志标先生 本人扎根文化艺术品产业,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与辛勤汗水,以及他对 这份事业的一片赤诚匠心。
宝器纵珍终有价 精神永续自无俦
随着中国进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在这个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热钱” 的追逐成为许多人的追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物开发、保护以及文 化艺术品的传承与品鉴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在吴志标先生的三万余件藏品中,不乏众多稀世珍宝。从象征着天 人合一、用于与上天沟通的上古玉器 “天下第一琮”,到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气势磅礴的山水巨作《富春山居图》,小到家族传承的珍贵物件,大到 见证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物,吴志标先生的藏品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其蕴含 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研究价值以及艺术价值,都令人惊叹不已。 然而,在吴志标眼中,藏品仅仅是收藏世家实力的一种体现。他认为,对 文化艺术品的研究与开发,才是真正能够将这些珍贵艺术品传承下去的最佳途 径。谈及传承、开发与艺术品本身的关系时,吴志标先生曾这样说:“对文化 艺术品的收藏与开发交流,是相辅相成的工作。收藏品本身是文化的载体,作 为收藏者,我们最大的心愿,其实是对历史文物怀有敬畏之心,并加以保护, 同时在对藏品的研究过程中,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正是怀 揣着这样的信念,吴志标先生几乎投入了毕生精力,致力于做好研究工作,也 正因如此,他在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在吴家三代传承的藏品中,《富春山居图》堪称典型代表。这幅画作是元 代画家黄公望于 1350 年创作的绢本水墨画,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 作品绘制历时数年,历经六百年岁月洗礼,至今依然光彩夺目。在 2009 年和 2014 年,《富春山居图》先后受 到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政府领导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央视、腾讯新闻以及各类文化刊物的广泛宣传。众多国 家、省市级领导在观赏这幅画作后,一致认为它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巅峰之作。每当《富春山居图》亮相,总 能在文化界引发轰动与追捧。曾有企业家出价十二亿元高价收购此画,却遭到吴志标的拒绝。他认为,文化艺 术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理应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品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在近年来的文化艺术品开 发、品鉴与保护工作中,吴志标不仅积极参与各类重大社会活动,还将工作落到实处。 2017 年,他在湛江成立的至德大观园声名远扬,《富春山居图》的展出,更是将大观园的地位、名气以 及在文化界的知名度推向了顶峰。吴志标先生曾说:“作为一名国家级收藏家与鉴定家,最重要的并非收藏品 的数量,而是质量,是精品。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真伪仿品的 判断上,更要深入辨别、研究、探讨藏品的历史价值、古人的艺 术烙印以及其出处。我们不应以普通商品交换为目的,而要对历 史文物心怀敬畏与保护之情,致力于传承与流通。要明白,我们 的工作是为国家提升财富与威望,收藏家必须具备正念、正气与 正能量,拥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匠心。否则,充其量只是一个普通 的经商媒介人。”
此外,吴志标还收藏了一幅与《富春山居图》不相上下的稀 世珍品——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作在历史上同 样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吴志标祖传的《千里江山图》纵 75 厘米,横 3195 厘米,相比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 (纵 51.5 厘米,横 1191.5 厘米),尺寸足足大了三倍之多。而且, 这幅画画风古朴,色彩独特,业界普遍认为它是一件独一无二的 旷世珍品。目前,全世界尚未发现第二幅如此之长的绢本青绿彩《千 里江山图》。吴志标对此深感欣慰,他认为自己在传承中华古文 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吴志标先生胸怀大志,他认为:“我所拥有的诸多历史文物, 虽然根据《文物法》规定,属于继承收藏者个人所有。但从长远来看,它们永远属于国家。就如同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炎黄子孙的 基因与血脉永远不会改变。”为了保护与传承祖国五千年优秀历史文 化的载体——中华文物,吴志标不畏艰难险阻,奋斗一生。
他铭记祖先的教诲,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上。 他从不沉迷于麻将等娱乐活动,认为浪费时间是一种极大的悲哀。他 始终将研究与收藏紧密结合,凭借优异的成绩和专业的论文,率先考 取了国家人才库的高级书画瓷器鉴定评估师资格证等四个重要科目。 他深知,没有专业技术的所谓“专家”,是不具备鉴定资格的。 社会上有人将一些不懂装懂、信口开河的人称为“砖家”,这并 非毫无道理,因为文物鉴定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虚假与含 糊。但吴志标坚信,绝大多数专家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们为保护与 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文物与金融共振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 自己的力量。我们应当团结他们,尊重老一辈文物鉴定家,如史树青、 耿宝昌、单国强、李健民、赵自强等老师,他们德高望重,为文物保 护事业奉献了一生。我们不能因为一两件文物鉴定出现争议或失误, 就对他们进行无情的打击与挖 苦,全盘否定他们的功绩。我 们要永远铭记他们,虚心向他们学习。除了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和《千 里江山图》,吴志标的藏品中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稀世珍宝 —— 南宋 官窑笔洗。在文物收藏圈内,正宗的“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 哥、定窑)的瓷器,无论是在宋、元、明、清、民国时期,还是在现代, 都价值连城,代表了收藏家藏品的顶级水平和品鉴能力的极致。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品收藏历史中,从郑和时代到近代鸦片战争 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大量文物外流。而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作为东 方瓷器艺术的巅峰之作,深受世界各地收藏家的追捧。然而,在中国, 北宋官窑受到文物界的广泛重视,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吴志标独具慧 眼,早在中国官方大力弘扬、保护宋代五大名窑艺术品之前,就已经开 始了对北宋官窑品类瓷器的寻觅与收藏之路。在市场上,类似的藏品常 常能拍出动辄两亿元以上的天价,而在吴志标的藏品中,这样的北宋官 窑瓷器多达十余件。 面对如此丰富的藏品,吴志标关注的并非它们的估价或市值。他常 说:“只有财力而没有心力的收藏家,是缺乏智慧与灵魂的。收藏事业, 既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更需要对艺术品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为了探 寻华夏文明传播至西方世界的痕迹,1992 年,吴志标以勤工俭学的方 式踏上了欧洲大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三年的探索过程中,他以郑和下西洋为线索, 发现了大量代表中国文化的馆藏佳品,涵盖书画、瓷器等多个品类。在 此期间,他也深刻地感受到,西方世界对东方艺术品视若珍宝,而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尽心尽力为文物保护和文化艺术品收藏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 感,成就了吴志标这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有情有义、抱负不凡的收藏大家。
2019 年 9 月 1 日,吴志标作为世界至德总会常务副主席,应邀出席美国至德三德总公所成立一百四十周 年庆典及五年一届的换届选举大会。该会会员代表来自世界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共有八百多位代表齐聚一堂, 现场汇聚了众多各界名流及各国华侨侨领。该公所始终秉持着传播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为中华民族争光的宗旨, 曾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赞扬,并获赠“天下为公”的牌匾。在此次大会上,吴志标发表了题为“团结一致, 不忘初心,振兴中华”的演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经大会主席吴志仁提议,全体代表一致选举吴志标为 该公所永远荣誉主席。 2019 年 9 月 6 日,首届妈祖文化论坛走进联合国,吴志标先生应邀出席,并在论坛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弘 扬妈祖文化与珍珠文化》的长篇论文,受到广泛好评。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他荣获世界文化艺术人才基金会 2019 年度“杰出人才奖”。这篇论文以妈祖文化为切入点,深入介绍了珍珠文化。文中不仅高度赞扬了妈祖 的高尚品德与大爱无疆的精神,还在对妈祖文化的阐释中,详细介绍了野生珍珠的功效、微量元素以及药用价 值。吴志标先生形象地将野生珍珠的五种特性誉为“五德”,真正实现了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现代医药经济开 发有机结合,同频共振。这篇论文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扬妈祖精神、保护野生珍珠的生存环境起到了重 要的促进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获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论文一经发表,吴志标先生便在联合国妈祖 论坛上被任命为世界妈祖文化交流研究总会荣誉会长。这篇论文于当年十二月入选国家级核心文刊《文化月刊》 新中国七十周年专辑,尽管距离论文发表已过去将近六年,但其中的观点与论述依然值得我们深入研读与品味。 吴志标在文化艺术品品鉴与文物保护开发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市场、政府以及文化界的广泛认可。
2021 年,鉴于吴志标在文化艺术品领域的杰出贡献,国家级权威发布网站中国发布网北京发布中心特别聘请 吴志标先生担任中心主任一职。这一任命,无疑为吴志标先生的艺术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成为他在文化艺术 品开发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吴志标先生感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 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的决心。我们要打开 尘封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让历经岁月沧桑的国宝重新焕发光彩,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
传承文脉的守护者与家国情怀的践行者
吴志标出生于一个军人及书香家族收藏世家,从小就喜欢收藏。从吴志标的家谱看到:他是北宋时期宋仁 宗皇朝的大将军、大政治家、文化家、宰相吴廷瑜的后代(三十代孙)。吴廷瑜祖籍福建福州府闽县迁至广东 茂名彭村上村,出生于 993 年,1063 年逝世葬广东茂名燕子山,而今每年清明全世界吴氏族人数万人来祭拜,吴志标的曾祖父吴麟昭(吴瑞初)是清朝廷的太学士,生于同治年(庚 午年)是吴廷瑜 27 世孙。祖母活了 101 岁。姑姑生于 1923 年,现 102 岁还健在。 吴志标除了祖辈雄厚的根基及文学天赋之外,他对古董收藏相当入 迷。三十年前祖宅家中在茂名外婆家中的古代藏品被他全部运回湛江。 除历代书画、瓷器外,还有历代皇帝的玉玺及非常稀少的和田红玉等藏 品足有三万多件。其中有一个网传及史书所述的自宋代晚至清朝早已经 失传的李渊传世镇国玉玺竟在吴志标藏品之中,此件藏品三十年前就有 人数十亿高价要买,被吴志标拒绝。他说这不是多少钱的问题,是家族 传承之宝物,不可随便卖的,父亲说曾祖父说过的话要牢记。母亲九十 高龄在世时告诫说,祖传的宝物保存至今非常不容易,一定要好好珍惜, 倍加爱护,它会旺九代,千古流芳。 收藏是对古人的敬畏和爱国的最好行动。把宝物视为生命中的全部 才是一位真正的爱国收藏家。吴志标悟性地说道:无论多么珍贵的藏品, 从长远来说,爱惜、保护都应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崇高职责。历朝历代的文物古董都是古人的血汗、智慧结 晶与贡献。这些遗产最终是属于国家的,个人只是忠实的传承者、保护者。他的愿望是创办一个汉唐博物馆, 让传承收藏的三万多件藏品开放式地让其绽放出无限辉煌,让数千年文化艺术品万年芬香。
他对玉器简直是火眼金星,许多朋友拿玉器让他看,他一眼看得出是真假,一次,一个朋友拿了一个手镯 给吴志标看,说是用三万元买来的正宗和田白玉手镯,吴志标细看后说,这是玻璃制品,不信拿去用科学检测, 这位朋友不信,便去检测权威机构检测,拿到的证书是玻璃制品,后不得不承认是朋友以真和田玉的谎言骗他。 买给他的。他的目的是想通过吴志标买转卖给他人。经过这件事让朋友从中学会了不少分辨真假玉石的认知能 力。吴志标收藏的北魏时期的独孤信 26 印章,是经科技检测为和田红玉,而馆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 宝独孤信 26 印章是煤精球。他认为堂堂皇帝岳父什么可能用低劣质地的煤精球作为传世宝物。他通过朋友找 到西安博物馆原馆长徐平湖馆长电话向他畅述自己的观点,认为独孤信的 26 面印章不应是煤精球材质,还有 那些铭文也不对,和田红玉才是真的(和田红玉非常珍稀,前不久,一块重 21 克的和田红玉在香港拍卖成交 价为 2 亿多元)。徐馆长虽然退休了,但他仍然很重视关心此事,说要与现任馆长及专家继续探讨。
吴志标对于真正的古董注重认真去学习、研究,参考历史资料。从中吸收到无数的深奥的文物历史知识。 在他眼里,历史长河中许多藏品经过无数代人的传承,经历几千年的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能留下的多 数是先人视比生命还重的宝贵财产,是可遇不可求的,他 2008 年加入中国收藏协会,当年要提交十五张藏品的图片及写交一篇 3000 字以上的关于古文物知识的论文。全部都通 过专家的认定与好评。 他从小喜欢家中的古董珍珠。他对野生珍珠能一眼认出,并经过 多年的探讨、研究。吸取科学检测报告数据。对许多人造珍珠一目了 然。2019年他应邀到联合国参加妈祖文化首届走进联合国的高端论坛, 他发表的就是《论妈祖文化与珍珠文化》,该五千字论文高度评价了 妈祖的品德与珍珠的五德精神,评击了 1916 年日本首先发明养殖珍 珠含铅毒不可食用,为了高利润,以伪当真欺骗全世界人民 100 多年。 该论文指出,全世界的养殖珍珠早已证实无一不含铅毒元素。引起各 国售卖养殖珍珠粉及养殖珍珠饰品的商场急切下架。为保护人民生命, 保护海上生物,作出了较大贡献。 他回国后《文化月刊》负责人把该论文刊登在文化部《文化月刊》 建国七十周年的特刊上后,被广泛高度好评。不久后国内各地的药店 的养殖珍珠几乎全部下架。有一位药店老板说,他不敢卖了,他多年 来一直不知养殖珍珠含铅超标…… 2023 年,他荣幸获得中科院聘请他为中科院文物古董的高级评估鉴定智库专家。2021 年以来他在澳门法 治报发表了十几篇关于大力弘扬传承祖国历史文化的长篇评论,获广大读者好评。并获聘为该报时政评论员及 荣誉社长且没有期限的。 疫情间,他作为澳门法治报时政评论员在充分调查了解下对私营企业的核酸检测产生的种种后患进行评论, 于 2022 年 11 月 30 日在《澳门法治报》头版发表了《尽快终止私营企业的核酸检测势在必行》一文。同年 12 月 7 日,国家宣布停止核酸检测。北京一位高官战友对吴志标表示很高的评价,说他在疫情中做了一件大好事。 为国家节省了很多钱及人力物力。2022 年 3 月澳门法治报荣获国安委某部门颁发了“全国党政监督平台议论 监督单位”牌匾。吴志标亦欣然与这一牌匾合影。彰显了它的荣耀。 360 行古董为王,这一点并非一句空话,从人文历史的发展来说,它代表人类的开天辟地的记载,代表了 历史发展进步每一个时代的文化,从科学角度看古董的石器、陶瓷、书画的创作与成就,它饱含了人类的智慧 与结晶。从一个国家标杆来说,古董在数千年的漫长存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毅、奉行、五德及注重真、善、 美的热爱与保护精神。
古文物历经无数的劫难,历经岁 月苍桑,炮火纷飞的无情煎熬与洗礼。 至今依然绽放着无比耀眼的光芒。历 朝历代,国内国外多少的金钱在它面 前不值一提!美国成立不到 300 年, 在 7000 年文明的东方大国面前马斯 克富豪算什么?吴志标祖传唐代李 渊 58 斤的和田黄玉镇国传世玉玺, 专家认为价值九千亿元以上。现在国 内的首富第一的张一鸣的财富只有 4815 亿,他的财富总和也不如这个 古董一半。湛江电视台新闻部再次採访吴志标,省、中央电视台十年前先后採访、採编记者都认为吴志标的世 传 3 万件藏品已超过二万亿以上,是中国真正的首富。
360 行古董为王并非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真谛。但吴志标从不自 以为是,一贯保持低调,对那些捧言不以为然,总是一笑了之。他说:所 有藏品都是先辈人财富的积累,是家族兴旺所致,是始祖、高祖、曾祖他 们热爱古董、保护古董、传承古董,用几十代人的血汗换来的因果结晶。 对于后辈来说,应对古董敬畏好好保护与传承。钱其实不等于财富,有些人, 自以为很有钱,但从经济家的洞察力分析看,钱只不过是一个物品的媒介, 它不代表财富。在越南 1975 年 4 月 30 日南北越统一后,越南原用的钱全 部禁止使用。用斤称的一斤钱提前只能买一斤菜,第二天连一个鸡蛋也买 不到了。这就是钱的缩影。
尽管有人出天价要购买吴志标的藏品:唐代李渊皇帝的玉玺及战国时期魏国独孤信二十六面和田红玉印章 和大汉皇帝皇后天子和田红玉玺,这对于吴志标来说都无济于事。最近,原国家司法部办公室主任、普法书法 院长相国军为吴志标的传世藏品李渊 58 斤和田玉玺镇国之宝题词“天下第一玺”轰动了整个收藏界。
笔者认为现行的中国十大品牌人物及富豪的评选,在收藏界亦应评选出一个代表,毕竟 360 行古董为王。 因此,古董品牌不可缺席。如是也,吴志标祖传盛唐开国元君李渊皇帝珍贵的 58 斤(天下第一玺)镇国传 世和田玉玺作为品牌之首当之无愧。这一刻有“天下归一,受命于天”及五百多个唐代大篆铭文的李渊皇帝 五十八斤和田黄玉玺,千年遗珍,中国第一国宝,《天下第一玺》必将会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鼓舞我们爱 国的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践行奋进!
吴志标谈所藏李渊传世玉玺: 主张以科学检测为准鉴定文物,驳斥无据质疑。
最令吴志标自豪的是,他传承了一件千年遗珍,被原国家司法部办公厅巡视员相国军题词为“中国第一国 宝,天下第一玺”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传世和田黄玉玺。 许多专家说,没见过十斤以上的和田玉玺,更不说红玉黄玉了,如有也早已失传了……对于网传李渊皇帝 的传世玉玺,宋代以后至今已失传了,如有价值在九千亿人民币以上等等。对于专家无据打假无据猜测,吴志 标认为是盲人摸象。他还说:玉器的类别与真伪,色泽的认定,中国与西方在三十多年前早已突破,但许多人 还蒙在鼓里,认为专家说了算。
其实,科学检测是绝对唯一的。“MA”认证是中国与国际接轨认证 的检测标志。科检可以测出所有原石的材料、密度、总重量、颜色、折 射率、密度、纤维交织结构等等。而专家凭肉眼是做不到的。因此,专 家的鉴定,充其量只能作为参考。有人以某某专家说的算,这是一种认 知的失误,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全国上下进行的“确真、确权、确值”三确亦应以科学为准, 以大数据作整合,评定,确真、确权、确值必须严谨,以科检认定为主, 专家鉴定为辅,实事求是,排除人为干扰。在新文物法大政指引下搞活 传统文物艺术品事业并推向新高潮,为振兴中华,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 大贡献!
吴志标谈文物研究与传承 吴志标说:有些朋友说我太沉默太低调。为什么拿着金饭碗、拿着 唯一受聘到中科院任职五年的中国文物鉴定评估专家的金牌不到处去作 报告,去给喜欢古董的新老藏家作鉴定,也不到那些拍卖公司做鉴定, 捞取酬劳款呢?他说:物以类聚,人与群分,我不是那种人,我要做的 是我喜欢的埋头去研究中华八千年的历史文物,用终生的精力去了解、 学习古人的那种惊人的现代人不可思议、做不到的奇迹,比如,在七千 年以前的虞朝,中华古人在没有现代机械、现代工具的情况下,能够在 硬度超强密度的超大中国国石和田玉上刻字,刻各种屡空的艺术品。
我们现在在科学上,生活上所使用的文字数据等等都是源于古代的发明创作。每一件幸存的文物都经历过 几千年历史风风雨雨沉积洗礼。保护而流存至今,因此非常珍稀的。不忘古人,不忘初心,学习古人,继承古 人的智慧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职责。例如一块和田红玉刻了几十个字,我找了几十个大学生,甚至一些博 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都不懂,我妹的女儿就是英国毕业的博士后,她对这几十个字一个字都不懂,非常遗憾! 所以,古代留下的许多宝贝,确确实实值得好好保护好好研究学习与传承。
又例如战国时期曾国皇帝曾候乙尊盘,有资料记载,七十年代国务院 准备仿造十几个这种曾候乙尊盘作为外交部送给新建交的国家重器礼物, 请了中科院博物馆几个专家承接这一仿品制作任务,但专家研究了几个月, 都研制不出来,只知道是一种古代的失蜡法,具体工艺因太复杂而没法仿制 出来。这个曾候乙尊盘,现在湖北博物馆只有一个,而吴志标祖传竟有一对。 2018 年中央电视台老故事报道组曾专访报道过吴志标传承的该珍品玉器、 瓷器书法等 ,该十几分钟新闻报道却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有些香港朋友、 欧洲朋友、美国朋友都先后专门远道而来观赏吴志标的这些传世文物藏品 而感到惊叹。
吴志标告诉他们,他只是文物的继承与保护者。百年后最终会回归国家 的。在历史长河上,任何人的拥有,任何宝贵遗产,都属于国家,属于全民 共享的财富。收藏家的藏品不应只是孤赏。孤赏会失去重大意义的。如何 让藏在藏家们的宝贝活起来。实现全民古代艺术品金融化,使其商品实用化。 传承、弘扬才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利国利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的千秋大业。
发布于:福建省配资天眼-配资天眼官网-中国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是什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