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将军,是一个古老的官名,最初出现在秦汉时代的军事序列中,原本属于杂号将军之列。汉高祖刘邦麾下的名将陈豨也曾担任过游击将军这一职位。到了汉武帝时期,苏建、韩说也都先后出任过游击将军;其中韩说更曾以游击将军的身份,率领五万步兵从五原郡出兵,应对不断活动的匈奴势力。进入三国时期,曹魏的历史长河中再度出现与“游击将军”直接相关的称号践行者,曹魏有三位被记录为游击将军的将领,乐进位列其一,另外两位是谁,成为后人争议与研究的焦点。以下按序介绍这三位中的前两位:乐进和卞兰,以及后续的陈泰。
一、乐进
乐进,生死年不详,字文谦,来自阳平郡卫国县,今日位于河南省清丰县一带。东汉末年,他以胆识和果断著称,最初在曹操的帐下任吏,随军南征北讨,屡建战功。他参与攻下嘉郡,斩获大量俘虏,战功累累。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乐进亲手斩杀袁绍部将淳于琼,此战功使他在曹操阵营中稳固了地位。建安九年(204年),他随曹操南征北伐,参与平定袁绍之子袁谭、袁尚兄弟于黎阳之地,并斩杀若干强敌的大将严敬,此役后被曹操正式册封为游击将军,成为曹魏武将序列中的重要成员。
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尚未完全归顺的形势使得乐进被派往阳翟驻屯,随后从平定荆州时局的需要转而驻于襄阳一带继续坚守。守襄阳期间,他对来犯之敌曾有击退之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关羽与苏非等蜀吴联合势力的攻势。南郡诸郡山谷蛮夷在听闻乐进的威名后,纷纷前来投降,投诚者络绎不绝,局势也因之而趋向稳定。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乐进在从征孙权的战线中取得了“假节”的军权信任。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趁曹操大军在汉中调动之际,亲率十万大军向合肥发起攻击。此时乐进、张辽、李典三员大将紧密协作,合力抵挡住东吴来势汹汹的攻势,保卫了曹魏的战略要地。
展开剩余68%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正式册封为魏王。此后,曹操对乐进进行了一次总量性的封赏:因乐进在多次战斗中立下赫赫军功,曹操特意为他分封五百户食邑,以供其后代享用,而乐进本人也晋升为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乐进去世,后谥号威侯,留下了一段以勇猛著称、在曹魏征战版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军旅传记。
二、卞兰
卞兰,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学者,身份颇具争议但备受关注。他是曹操之内侄,卞皇后之弟卞秉之子,自幼才学出众,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武将。卞兰继承了父辈的爵位,袭封开阳侯。曹操去世后,因为其身份特殊,被曹丕任命为奉车都尉、游击将军,并加授散骑常侍。换言之,卞兰虽然获得“游击将军”的名号,但其真实军事能力与实践武将身份并不完全相符,更多是一种名位与亲属关系带来的官职安排。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卞兰对南方、西南方局势的蜀吴两国之难格外关注,曾有意外放出征讨以扭转局势的想法,但魏明帝更愿意让他留在京师宫廷之中,辅佐朝政。卞兰常年侍奉魏明帝,屡次对魏明帝提出忠诚而敢言的劝谏。虽然他的一些主张并不被帝王完全采纳,但其直率与诚恳的态度仍被人记住,成为魏国宫廷中一位颇具特色的学者型官员。
三、陈泰
陈泰,公元年表为200年-260年,字玄伯,出身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他早年以散骑侍郎起步,父亲陈群去世后,继承爵位,封为颍阴侯。陈泰的官职生涯跨越文武两端,历任游击将军、并州刺史、雍州刺史及尚书等要职,显示出其在军事与朝政两方面都具备出色的才能与协调能力。他被视为文武兼备之人,既能在前线率军抵御蜀汉北伐,也能在幕后处理朝廷事务,表现出超群的政治智慧与军事统筹能力。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陈泰以稳健之策力劝大将军曹爽选择投降,以避免进一步的内乱与权力对峙。这一立场与选择为他赢得了司马家族的信任与重用。随后,为减少与朝廷之间的直接对抗,陈泰主动请求远离京城,前往雍州任职,任内他多次成功抵御蜀将姜维的进攻,体现出他在战术防御与长期战略布局方面的成熟与沉着。
总结
这三位在曹魏历史上被记载为“游击将军”的人物,分别以各自独特的路径参与到曹魏的军事与政治舞台中。乐进以勇猛战功与军事主导著称,卞兰则以学识与宫廷辅政的角色存在,而陈泰则在文武双修、治军与理政的双线运作中留下深刻印记。尽管“游击将军”这一官名在三人身上的具体含义与职能有所不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曹魏初期至中期的军事与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映照出当时复杂多变的权力结构与战争形势。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天眼-配资天眼官网-中国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是什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