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北碚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北碚开拓者”卢作孚带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解决治安、改善环境、兴办实业,将彼时破败的小乡场改造为“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的“理想之城”。抗战时期,北碚更是成为战时首都重庆的迁建区,被称为“东方的诺亚方舟”。
这些了不起的事业,都是从嘉陵江边一座古建筑中起航的,它曾经的名字叫作文昌宫,北碚“三宫八庙”的仅存者。
《七月》杂志
展开剩余78%《四世同堂》手稿
0
1
「
消失的“三宫八庙”
」
△四世同堂纪念馆旧貌。
时光倒流回上世纪初,全国各地都修建有大量宫庙,北碚也有所谓的“三宫八庙”,即文昌宫、天后宫(俗称天上宫)和万寿宫(又称肖公庙、江西会馆),关帝庙、禹王庙、东岳庙、王爷庙、地主庙、落音庙、何家庙、观音庙。
建于明末清初的文昌宫,供奉的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清末民初时,文昌宫曾被改为私塾,其他宫庙则依旧香火鼎盛,尤其是位于火焰山(现北碚公园)的东岳庙,每到举办“无常大会”时,远近老少都来烧香参拜,声势浩大。
1927年,卢作孚出任江巴璧合峡防团务局(以下简称峡防局)局长,他见北碚宫庙众多,且大多建在沿街比较醒目的地方。卢作孚认为,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城镇,光是打扫街道、修新房子是不够的,而要让民众在精神上健康向上。
△1942年6月,中华剧艺社排演的话剧《屈原》在北碚公演。
△曹禺在北碚创作了四幕剧《家》。
于是峡防局发出布告,反对封建迷信活动。顶着信徒们的非议,峡防局迅速拆除其中一些宫庙,打掉了东岳庙的“无常碑”,原有的“三宫八庙”陆续有了新的用途。
比如,天后宫被改作峡区地方医院,北碚第一个街心花园就建在天后宫前的空地上;东岳庙里的神佛一夜之间被尽数去除,取而代之的是众多动植物标本和矿石标本,这就是峡区博物馆,即重庆自然博物馆最初的形貌。
另外那些尚存的神佛又去向何处了呢?原来,卢作孚造了座“总神庙”,宫庙中的菩萨、罗汉、神祇、仙人都被“请”了进去,成了座名副其实的“诸神之庙”。
「
“北碚的事业从庙里出来”
」
0
2
△老舍先生在北碚留影。
1931年12月12日的《嘉陵江日报》有一篇报道,题为《北碚的事业从庙里出来》,当中写道:“卢作孚早期进行乡村建设,利用北碚众多的庙宇来办各项事业,这是一个非常节俭而迅速解决无房屋的办法……峡防局就是这么来的,它是当年卢作孚和他的胞弟卢子英领导嘉陵江小三峡地区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指挥部。”
卢作孚就任后,先平定剿匪,后开展建设。他募集资金,招揽并培养人才,兴实业,修铁路,办学校,建科学院……一套“组合拳”下来,昔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的小乡场,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乡村建设的典范,令各界人士慕名前来“打卡”。
这些决策都是卢作孚和其弟卢子英在峡防局制定实施的,其司令部及后来的嘉陵江乡村建设实验区署、北碚管理局都设在文昌宫。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文昌宫一直是北碚的政治文化中心,见证了北碚的辉煌历程。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及大批机关学校内迁重庆,迁到北碚的科学文化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达200多家,北碚被称为“东方的诺亚方舟”,文昌宫也接待了大批政要及名流。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旅碚同人合影。
时光荏苒,“三宫八庙”已是过去时,曾经的文昌宫,即峡防局旧址也结束它的历史使命。1993年,文昌宫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为北碚区抗战遗址保护单位。2009年初,文星湾棚户区拆迁工程全部完成,最后一批居民与它挥手作别。同年,峡防局旧址被确定为重庆市重要抗战遗址。为纪念卢作孚先生,北碚区对峡防局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辟建为卢作孚纪念馆。2013年,该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抗线遗址保护点。
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卢氏兄弟的铜像手捧蓝图、遥望前方。在他们期盼的目光中,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美丽,正如卢作孚当初的愿景:“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天眼-配资天眼官网-中国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是什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